Oracle timestamp详细解说——-转



  select systimestamp from dual

  select current_timestamp from dual

  select cast(sysdate as timestamp) "DATE" from dual

  select to_timestamp(to_date(sysdate, 'yyyy-mm-dd')) from dual

  select to_timestamp('2008-11-17 00:31:35', 'YYYY-MM-DD HH24:MI:SS:FF') from dual

  在ORACLE里面TIMESTAMP保存的格式是什么?insert into table(timestamp_field)values(sysdate)

  或

  insert into table(timestamp_field)values(to_timestamp(to_date('2007-11-1','yyyy-mm-dd'))

  保存后

  timestamp_field

  -------------------------------

  01-11月-07 12.00.00.000000 上午

  如果你想在ORACLE中存储DATE和时间信息的话,实际上你由两种字段数据类型的选择的话,就让我们看看这两种数据类型的差别和它们提供了些什么。

  DATE数据类型

  这个数据类型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当我们需要表示日期和时间的话都会想到date类型。它可以存储月,年,日,世纪,时,分和秒。它典型地用来表示什么时候事情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DATE数据类型的问题在于它表示两个事件发生时间间隔的度量粒度是秒。这个问题将在文章稍后讨论 timestamp的时候被解决。可以使用TO_CHAR函数把DATE数据进行传统地包装,达到表示成多种格式的目的。

  SQL> SELECT TO_CHAR(date1,'MM/DD/YYYY HH24:MI:SS') "Date" FROM date_table;

  Date

  ---------------------------

  06/20/2003 16:55:14

  06/26/2003 11:16:36

  我见到的大多数人陷入的麻烦就是计算两个时间间的间隔年数、月数、天数、小时数和秒数。你需要明白的是,当你进行两个日期的相减运算的时候,得到的是天数。你需要乘上每天的秒数(1天=86400秒),然后,你可以再次计算得到你想要的间隔数。下面就是我的解决方法,可以精确计算出两个时间的间隔。我明白这个例子可以更简短些,但是我是为了显示所有的数字来强调计算方式。

  1         SELECT TO_CHAR(date1,'MMDDYYYY:HH24:MI:SS') date1,

  2         TO_CHAR(date2,'MMDDYYYY:HH24:MI:SS') date2,

  3         trunc(86400*(date2-date1))-

  4         60*(trunc((86400*(date2-date1))/60)) seconds,

  5         trunc((86400*(date2-date1))/60)-

  6         60*(trunc(((86400*(date2-date1))/60)/60)) minutes,

  7         trunc(((86400*(date2-date1))/60)/60)-

  8         24*(trunc((((86400*(date2-date1))/60)/60)/24)) hours,

  9         trunc((((86400*(date2-date1))/60)/60)/24) days,

  10         trunc(((((86400*(date2-date1))/60)/60)/24)/7) weeks

  11*        FROM date_table

  DATE1             DATE2                SECONDS    MINUTES     HOURS      DAYS      WEEKS

  ----------------- ----------------- ---------- ---------- ---------- ---------- ----------

  06202003:16:55:14 07082003:11:22:57         43         27         18        17          2

  06262003:11:16:36 07082003:11:22:57         21           6          0        12          1

  TIMESTAMP 数据类型

  DATE数据类型的主要问题是它粒度不能足够区别出两个事件哪个先发生。ORACLE已经在DATE数据类型上扩展出来了TIMESTAMP数据类型,它包括了所有DATE数据类型的年月日时分秒的信息,而且包括了小数秒的信息。如果你想把DATE类型转换成TIMESTAMP类型,就使用 CAST函数。

  SQL> SELECT CAST(date1 AS TIMESTAMP) "Date" FROM t;

  Date

  -----------------------------------------------------

  20-JUN-03 04.55.14.000000 PM

  26-JUN-03 11.16.36.000000 AM

  正如你看到的,在转换后的时间段尾部有了一段“.000000”。这是因为从date转换过来的时候,没有小数秒的信息,缺省为0。而且显示格式是按照参数NLS_TIMESTAMP_FORMAT定的缺省格式显示。当你把一个表中date类型字段的数据移到另一个表的timestamp类型字段中去的时候,可以直接写INSERT SELECT语句,oracle会自动为你做转换的。

  1 SELECT TO_CHAR(time1,'MM/DD/YYYY HH24:MI:SS') "Date" FROM date_table

  Date

  -------------------

  06/20/2003 16:55:14

  06/26/2003 11:16:36

  TIMESTAMP数据的格式化显示和DATE 数据一样。注意,to_char函数支持date和timestamp,但是trunc却不支持TIMESTAMP数据类型。这已经清楚表明了在当两个时间的差别极度重要的情况下,使用TIMESTAMP数据类型要比DATE数据类型更确切。

  如果你想显示TIMESTAMP的小数秒信息,参考下面:

  1 SELECT TO_CHAR(time1,'MM/DD/YYYY HH24:MI:SS:FF3') "Date" FROM date_table

  Date

  -----------------------

  06/20/2003 16:55:14:000

  06/26/2003 11:16:36:000

  在上例中,我只现实了小数点后3位的内容。

  计算timestamp间的数据差别要比老的date数据类型更容易。当你直接相减的话,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将更容易理解,第一行的17天,18小时,27分钟和43秒。

  1 SELECT time1,

  2     time2,

  3     substr((time2-time1),instr((time2-time1),' ')+7,2)         seconds,

  4     substr((time2-time1),instr((time2-time1),' ')+4,2)         minutes,

  5     substr((time2-time1),instr((time2-time1),' ')+1,2)         hours,

  6     trunc(to_number(substr((time2-time1),1,instr(time2-time1,' '))))  days,

  7     trunc(to_number(substr((time2-time1),1,instr(time2-time1,' ')))/7) weeks

  8*  FROM date_table

  TIME1            TIME2           SECONDS MINUTES HOURS DAYS WEEKS

  -------------------------  -------------------------- ------- ------- ----- ---- -----

  06/20/2003:16:55:14:000000 07/08/2003:11:22:57:000000 43   27   18  17  2

  06/26/2003:11:16:36:000000 07/08/2003:11:22:57:000000 21   06   00  12  1

  这就意味着不再需要关心一天有多少秒在麻烦的计算中。因此,得到天数、月数、天数、时数、分钟数和秒数就成为用substr函数摘取出数字的事情了。

  系统日期和时间

  为了得到系统时间,返回成date数据类型。你可以使用sysdate函数。

  SQL> SELECT SYSDATE FROM DUAL;

  为了得到系统时间,返回成timestamp数据类型。你可以使用systimpstamp函数。

  SQL> SELECT SYSTIMESTAMP FROM DUAL;

  你可以设置初始化参数FIXED_DATE指定sysdate函数返回一个固定值。这用在测试日期和时间敏感的代码。注意,这个参数对于systimestamp函数无效。

  SQL> ALTER SYSTEM SET fixed_date = '2003-01-01-10:00:00';

  System altered.

  SQL> select sysdate from dual;

  SYSDATE

  ---------

  01-JAN-03

  SQL> select systimestamp from dual;

  SYSTIMESTAMP

  ---------------------------------------------------------

  09-JUL-03 11.05.02.519000 AM -06:00

  当使用date和timestamp类型的时候,选择是很清楚的。你可以随意处置date和timestamp类型。当你试图转换到更强大的 timestamp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们既有类似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而足以造成破坏。两者在简洁和间隔尺寸方面各有优势,请合理地选择。
   

hibernate 二级缓存 机制(转)

很多人对二级缓存都不太了解,或者是有错误的认识,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的,今天终于忍不住了。
我的经验主要来自hibernate2.1版本,基本原理和3.0、3.1是一样的,请原谅我的顽固不化。

hibernate的session提供了一级缓存,每个session,对同一个id进行两次load,不会发送两条sql给数据库,但是 session关闭的时候,一级缓存就失效了。

二级缓存是SessionFactory级别的全局缓存,它底下可以使用不同的缓存类库,比如ehcache、oscache等,需要设置 hibernate.cache.provider_class,我们这里用ehcache,在2.1中就是
hibernate.cache.provider_class=net.sf.hibernate.cache.EhCacheProvider
如果使用查询缓存,加上
hibernate.cache.use_query_cache=true


缓存可以简单的看成一个Map,通过key在缓存里面找value。

Class的缓存
对于一条记录,也就是一个PO来说,是根据ID来找的,缓存的key就是ID,value是POJO。无论list,load还是 iterate,只要读出一个对象,都会填充缓存。但是list不会使用缓存,而iterate会先取数据库select id出来,然后一个id一个id的load,如果在缓存里面有,就从缓存取,没有的话就去数据库load。假设是读写缓存,需要设置:
<cache usage="read-write"/>
如果你使用的二级缓存实现是ehcache的话,需要配置ehcache.xml
<cache name="com.xxx.pojo.Foo" maxElementsInMemory="500" eternal="false" timeToLiveSeconds="7200" timeToIdleSeconds="3600" overflowToDisk="true" />
其中eternal表示缓存是不是永远不超时,timeToLiveSeconds是缓存中每个元素(这里也就是一个POJO)的超时时间,如果 eternal="false",超过指定的时间,这个元素就被移走了。timeToIdleSeconds是发呆时间,是可选的。当往缓存里面put的 元素超过500个时,如果overflowToDisk="true",就会把缓存中的部分数据保存在硬盘上的临时文件里面。
每个需要缓存的class都要这样配置。如果你没有配置,hibernate会在启动的时候警告你,然后使用defaultCache的配置,这 样多个class会共享一个配置。
当某个ID通过hibernate修改时,hibernate会知道,于是移除缓存。
这样大家可能会想,同样的查询条件,第一次先list,第二次再iterate,就可以使用到缓存了。实际上这是很难的,因为你无法判断什么时候 是第一次,而且每次查询的条件通常是不一样的,假如数据库里面有100条记录,id从1到100,第一次list的时候出了前50个id,第二次 iterate的时候却查询到30至70号id,那么30-50是从缓存里面取的,51到70是从数据库取的,共发送1+20条sql。所以我一直认为 iterate没有什么用,总是会有1+N的问题。
(题外话:有说法说大型查询用list会把整个结果集装入内存,很慢,而iterate只select id比较好,但是大型查询总是要分页查的,谁也不会真的把整个结果集装进来,假如一页20条的话,iterate共需要执行21条语句,list虽然选择 若干字段,比iterate第一条select id语句慢一些,但只有一条语句,不装入整个结果集hibernate还会根据数据库方言做优化,比如使用mysql的limit,整体看来应该还是 list快。)
如果想要对list或者iterate查询的结果缓存,就要用到查询缓存了

查询缓存
首先需要配置hibernate.cache.use_query_cache=true
如果用ehcache,配置ehcache.xml,注意hibernate3.0以后不是net.sf的包名了
<cache name="net.sf.hibernate.cache.StandardQueryCache"
   maxElementsInMemory="50" eternal="false" timeToIdleSeconds="3600"
   timeToLiveSeconds="7200" overflowToDisk="true"/>
<cache name="net.sf.hibernate.cache.UpdateTimestampsCache"
   maxElementsInMemory="5000" eternal="true" overflowToDisk="true"/>
然后
query.setCacheable(true);//激活查询缓存
query.setCacheRegion("myCacheRegion");//指定要使用的cacheRegion,可选
第二行指定要使用的cacheRegion是myCacheRegion,即你可以给每个查询缓存做一个单独的配置,使用 setCacheRegion来做这个指定,需要在ehcache.xml里面配置它:
<cache name="myCacheRegion" maxElementsInMemory="10" eternal="false" timeToIdleSeconds="3600" timeToLiveSeconds="7200" overflowToDisk="true" />
如果省略第二行,不设置cacheRegion的话,那么会使用上面提到的标准查询缓存的配置,也就是 net.sf.hibernate.cache.StandardQueryCache

对于查询缓存来说,缓存的key是根据hql生成的sql,再加上参数,分页等信息(可以通过日志输出看到,不过它的输出不是很可读,最好改一下 它的代码)。
比如hql:
from Cat c where c.name like ?
生成大致如下的sql:
select * from cat c where c.name like ?
参数是"tiger%",那么查询缓存的key*大约*是这样的字符串(我是凭记忆写的,并不精确,不过看了也该明白了):
select * from cat c where c.name like ? , parameter:tiger%
这样,保证了同样的查询、同样的参数等条件下具有一样的key。
现在说说缓存的value,如果是list方式的话,value在这里并不是整个结果集,而是查询出来的这一串ID。也就是说,不管是list方 法还是iterate方法,第一次查询的时候,它们的查询方式很它们平时的方式是一样的,list执行一条sql,iterate执行1+N条,多出来的 行为是它们填充了缓存。但是到同样条件第二次查询的时候,就都和iterate的行为一样了,根据缓存的key去缓存里面查到了value,value是 一串id,然后在到class的缓存里面去一个一个的load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节约内存。
可以看出来,查询缓存需要打开相关类的class缓存。list和iterate方法第一次执行的时候,都是既填充查询缓存又填充class缓存 的。
这里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打开查询缓存以后,即使是list方法也可能遇到1+N的问题!相同 条件第一次list的时候,因为查询缓存中找不到,不管class缓存是否存在数据,总是发送一条sql语句到数据库获取全部数据,然后填充查询缓存和 class缓存。但是第二次执行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你的class缓存的超时时间比较短,现在class缓存都超时了,但是查询缓存还在,那么 list方法在获取id串以后,将会一个一个去数据库load!因此,class缓存的超时时间一定不能短于查询缓存设置的超时时间!如果还设置了发呆时 间的话,保证class缓存的发呆时间也大于查询的缓存的生存时间。这里还有其他情况,比如class缓存被程序强制evict了,这种情况就请自己注意 了。

另外,如果hql查询包含select字句,那么查询缓存里面的value就是整个结果集了。

当hibernate更新数据库的时候,它怎么知道更新哪些查询缓存呢?
hibernate在一个地方维护每个表的最后更新时间,其实也就是放在上面 net.sf.hibernate.cache.UpdateTimestampsCache所指定的缓存配置里面。
当通过hibernate更新的时候,hibernate会知道这次更新影响了哪些表。然后它更新这些表的最后更新时间。每个缓存都有一个生成时 间和这个缓存所查询的表,当hibernate查询一个缓存是否存在的时候,如果缓存存在,它还要取出缓存的生成时间和这个缓存所查询的表,然后去查找这 些表的最后更新时间,如果有一个表在生成时间后更新过了,那么这个缓存是无效的。
可以看出,只要更新过一个表,那么凡是涉及到这个表的查询缓存就失效了,因此查询缓存的命中率可能会比较低。

Collection缓存
需要在hbm的collection里面设置
<cache usage="read-write"/>
假如class是Cat,collection叫children,那么ehcache里面配置
<cache name="com.xxx.pojo.Cat.children"
   maxElementsInMemory="20" eternal="false" timeToIdleSeconds="3600" timeToLiveSeconds="7200"
   overflowToDisk="true" />
Collection的缓存和前面查询缓存的list一样,也是只保持一串id,但它不会因为这个表更新过就失效,一个collection缓存 仅在这个collection里面的元素有增删时才失效。
这样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的collection是根据某个字段排序的,当其中一个元素更新了该字段时,导致顺序改变时,collection缓存 里面的顺序没有做更新。

缓存策略
只读缓存(read-only):没有什么好说的
读/写缓存(read-write):程序可能要的更新数据
不严格的读/写缓存(nonstrict-read-write):需要更新数据,但是两个事务更新同一条记录的可能性很小,性能比读写缓存好
事务缓存(transactional):缓存支持事务,发生异常的时候,缓存也能够回滚,只支持jta环境,这个我没有怎么研究过

读写缓存和不严格读写缓存在实现上的区别在于,读写缓存更新缓存的时候会把缓存里面的数据换成一个锁,其他事务如果去取相应的缓存数据,发现被锁 住了,然后就直接取数据库查询。
在hibernate2.1的ehcache实现中,如果锁住部分缓存的事务发生了异常,那么缓存会一直被锁住,直到60秒后超时。
不严格读写缓存不锁定缓存中的数据。


使用二级缓存的前置条件
你的hibernate程序对数据库有独占的写访问权,其他的进程更新了数据库,hibernate是不可能知道的。你操作数据库必需直接通过 hibernate,如果你调用存储过程,或者自己使用jdbc更新数据库,hibernate也是不知道的。hibernate3.0的大批量更新和删 除是不更新二级缓存的,但是据说3.1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限制相当的棘手,有时候hibernate做批量更新、删除很慢,但是你却不能自己写jdbc来优化,很郁闷吧。
SessionFactory也提供了移除缓存的方法,你一定要自己写一些JDBC的话,可以调用这些方法移除缓存,这些方法是:
void evict(Class persistentClass)
          Evict all entries from the second-level cache.
void evict(Class persistentClass, Serializable id)
          Evict an entry from the second-level cache.
void evictCollection(String roleName)
          Evict all entries from the second-level cache.
void evictCollection(String roleName, Serializable id)
          Evict an entry from the second-level cache.
void evictQueries()
          Evict any query result sets cached in the default query cache region.
void evictQueries(String cacheRegion)
          Evict any query result sets cached in the named query cache region.
不过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这样很难维护。比如你现在用JDBC批量更新了某个表,有3个查询缓存会用到这个表,用 evictQueries(String cacheRegion)移除了3个查询缓存,然后用evict(Class persistentClass)移除了class缓存,看上去好像完整了。不过哪天你添加了一个相关查询缓存,可能会忘记更新这里的移除代码。如果你的 jdbc代码到处都是,在你添加一个查询缓存的时候,还知道其他什么地方也要做相应的改动吗?

----------------------------------------------------

总结:
不要想当然的以为缓存一定能提高性能,仅仅在你能够驾驭它并且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是这样的。hibernate的二级缓存限制还是比较多的,不方 便用jdbc可能会大大的降低更新性能。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乱用,可能会有1+N的问题。不当的使用还可能导致读出脏数据。
如果受不了hibernate的诸多限制,那么还是自己在应用程序的层面上做缓存吧。
在越高的层面上做缓存,效果就会越好。就好像尽管磁盘有缓存,数据库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缓存,尽管数据库有缓存,咱们的应用程序还是要做缓存。因为 底层的缓存它并不知道高层要用这些数据干什么,只能做的比较通用,而高层可以有针对性的实现缓存,所以在更高的级别上做缓存,效果也要好些吧。


终于写完了,好累…

Hibernate 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对Hibernate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包括了Hibernate 的初始化、持久化状态和游离状态等,详细解析Hibernate的体系结构。

1.Hibernate 的初始化.

读取Hibernate 的配置信息-〉创建Session Factory

1)创建Configeration类的实例。

它的构造方法:将配置信息(Hibernate config.xml)读入到内存。
一个Configeration 实例代表Hibernate 所有Java类到Sql数据库映射的集合。

2)创建SessionFactory实例

把Configeration 对象中的所有配置信息拷贝到SessionFactory的缓存中。
SessionFactory的实例代表一个数据库存储员源,创建后不再与Configeration 对象关联。
缓存(cache):指Java对象的属性(通常是一些集合类型的属性--占用内存空间。
SessionFactory的缓存中:Hibernate 配置信息。OR映射元数据。
缓存-大:重量级对象 小:轻量级对象

3)调用SessionFactory创建Session的方法

1】用户自行提供JDBC连接。

Connection con=dataSource.getConnection();
Session s=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con);

2】让SessionFactory提供连接

Session s=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4)通过Session 接口提供的各种方法来操纵数据库访问。 

Hibernate 的缓存体系

一级缓存:

Session 有一个内置的缓存,其中存放了被当前工作单元加载的对象。
每个Session 都有自己独立的缓存,且只能被当前工作单元访问。

二级缓存:

SessionFactory的外置的可插拔的缓存插件。其中的数据可被多个Session共享访问。

SessionFactory的内置缓存:存放了映射元数据,预定义的Sql语句。 

Hibernate 中Java对象的状态

1.临时状态 (transient)

特征:

1】不处于Session 缓存中
2】数据库中没有对象记录

Java如何进入临时状态

1】通过new语句刚创建一个对象时
2】当调用Session 的delete()方法,从Session 缓存中删除一个对象时。 

2.持久化状态(persisted)

特征:

1】处于Session 缓存中
2】持久化对象数据库中设有对象记录
3】Session 在特定时刻会保持二者同步

Java如何进入持久化状态

1】Session 的save()把临时-》持久化状态
2】Session 的load(),get()方法返回的对象
3】Session 的find()返回的list集合中存放的对象
4】Session 的update(),saveOrupdate()使游离-》持久化

3.游离状态(detached)

特征:

1】不再位于Session 缓存中
2】游离对象由持久化状态转变而来,数据库中可能还有对应记录。

Java如何进入持久化状态-》游离状态

1】Session 的close()方法
2】Session 的evict()方法,从缓存中删除一个对象。提高性能。少用。

struts2 的工作原理(转)

本章讲述Struts2的工作原理。

读者如果曾经学习Struts1.x或者有过Struts1.x的开发经验,那么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这一章可以跳过。实际上Struts1.xStruts2并无我们想象的血缘关系。虽然Struts2的开发小组极力保留Struts1.x的习惯,但因为Struts2的核心设计完全改变,从思想到设计到工作流程,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Struts2Struts社区和WebWork社区的共同成果,我们甚至可以说,Struts2WebWork的升级版,他采用的正是WebWork的核心,所以,Struts2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相反,构建在WebWork基础之上的Struts2是一个运行稳定、性能优异、设计成熟的WEB框架。

本章主要对Struts的源代码进行分析,因为Struts2WebWork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因此,读者需要下载xwork的源代码,访问http://www.opensymphony.com/xwork/download.action即可自行下载。

下载的Struts2源代码文件是一个名叫struts-2.1.0-src.zip的压缩包,里面的目录和文件非常多,读者可以定位到struts-2.1.0-src"struts-2.0.10"src"core"src"main"java目录下查看Struts2的源文件,如图14所示。

 

(图14

主要的包和类

Struts2框架的正常运行,除了占核心地位的xwork的支持以外,Struts2本身也提供了许多类,这些类被分门别类组织到不同的包中。从源代码中发现,基本上每一个Struts2类都访问了WebWork提供的功能,从而也可以看出Struts2WebWork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无论如何,Struts2的核心功能比如将请求委托给哪个Action处理都是由xwork完成的,Struts2只是在WebWork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简化、加强和封装,并少量保留Struts1.x中的习惯。

以下是对各包的简要说明:

包名

说明

org.apache.struts2. components

该包封装视图组件,Struts2在视图组件上有了很大加强,不仅增加了组件的属性个数,更新增了几个非常有用的组件,如updownselectdoubleselectdatetimepickertokentree等。

另外,Struts2可视化视图组件开始支持主题(theme),缺省情况下,使用自带的缺省主题,如果要自定义页面效果,需要将组件的theme属性设置为simple

org.apache.struts2. config

该包定义与配置相关的接口和类。实际上,工程中的xmlproperties文件的读取和解析都是由WebWork完成的,Struts只做了少量的工作。

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

Struts2的核心包,最重要的类都放在该包中。

org.apache.struts2.impl

该包只定义了3个类,他们是StrutsActionProxyStrutsActionProxyFactoryStrutsObjectFactory,这三个类都是对xwork的扩展。

org.apache.struts2.interceptor

定义内置的截拦器。

org.apache.struts2.util

实用包。

org.apache.struts2.validators

只定义了一个类:DWRValidator

org.apache.struts2.views

提供freemarkerjspvelocity等不同类型的页面呈现。

下表是对一些重要类的说明:

类名

说明

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 Dispatcher

      该类有两个作用:

       1、初始化

       2、调用指定的Actionexecute()方法。

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 FilterDispatcher

      这是一个过滤器。文档中已明确说明,如果没有经验,配置时请将url-pattern的值设成/*

      该类有四个作用:

       1、执行Action

       2、清理ActionContext,避免内存泄漏

       3、处理静态内容(Serving static content

       4、为请求启动xwork’s的截拦器链。

com.opensymphony.xwork2. ActionProxy

       Action的代理接口。

com.opensymphony.xwork2. ctionProxyFactory

      生产ActionProxy的工厂。

com.opensymphony.xwork2.ActionInvocation

      负责调用Action和截拦器。

com.opensymphony.xwork2.config.providers. XmlConfigurationProvider

      负责Struts2的配置文件的解析。

Struts2的工作机制

3.1Struts2体系结构图

       Strut2的体系结构如图15所示:

 

      (图15

3.2Struts2的工作机制

      从图15可以看出,一个请求在Struts2框架中的处理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客户端初始化一个指向Servlet容器(例如Tomcat)的请求;

2、这个请求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器(Filter)(这些过滤器中有一个叫做ActionContextCleanUp的可选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对于Struts2和其他框架的集成很有帮助,例如:SiteMesh Plugin);

3、接着FilterDispatcher被调用,FilterDispatcher询问ActionMapper来决定这个请求是否需要调用某个Action

4、如果ActionMapper决定需要调用某个ActionFilterDispatcher把请求的处理交给ActionProxy

5ActionProxy通过Configuration Manager询问框架的配置文件,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类;

6ActionProxy创建一个ActionInvocation的实例。

7ActionInvocation实例使用命名模式来调用,在调用Action的过程前后,涉及到相关拦截器(Intercepter)的调用。

8、一旦Action执行完毕,ActionInvocation负责根据struts.xml中的配置找到对应的返回结果。返回结果通常是(但不总是,也可能是另外的一个Action链)一个需要被表示的JSP或者FreeMarker的模版。在表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truts2框架中继承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ActionMapper

注:以上步骤参考至网上,具体网址已忘记。在此表示感谢!

3.3Struts2源代码分析

      Struts1.x不同,Struts2的启动是通过FilterDispatcher过滤器实现的。下面是该过滤器在web.xml文件中的配置:

代码清单6web.xml(截取)

   <filter>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filter-class>

           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FilterDispatcher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Struts2建议,在对Struts2的配置尚不熟悉的情况下,将url-pattern配置为/*,这样该过滤器将截拦所有请求。

      实际上,FilterDispatcher除了实现Filter接口以外,还实现了StrutsStatics接口,继承代码如下:

代码清单7FilterDispatcher结构

publicclassFilterDispatcherimplementsStrutsStatics, Filter {

}

StrutsStatics并没有定义业务方法,只定义了若干个常量。Struts2对常用的接口进行了重新封装,比如HttpServlet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HttpServletContext等。 以下是StrutsStatics的定义:

代码清单8StrutsStatics.java

publicinterfaceStrutsStatics {

   /**

    *ConstantfortheHTTPrequestobject.

    */

   publicstaticfinalStringHTTP_REQUEST="com.opensymphony.xwork2.dispatcher.HttpServletRequest";

   /**

    *ConstantfortheHTTPresponseobject.

    */

   publicstaticfinalStringHTTP_RESPONSE="com.opensymphony.xwork2.dispatcher.HttpServletResponse";

   /**

    *ConstantforanHTTPrequest dispatcher}.

    */

   publicstaticfinalStringSERVLET_DISPATCHER="com.opensymphony.xwork2.dispatcher.ServletDispatcher";

   /**

    *Constantfortheservlet context}object.

    */

   publicstaticfinalStringSERVLET_CONTEXT="com.opensymphony.xwork2.dispatcher.ServletContext";

   /**

    *ConstantfortheJSPpage context}.

    */

publicstaticfinalStringPAGE_CONTEXT="com.opensymphony.xwork2.dispatcher.PageContext";

   /**ConstantforthePortletContextobject*/

   publicstaticfinalStringSTRUTS_PORTLET_CONTEXT="struts.portlet.context";

}

   容器启动后,FilterDispatcher被实例化,调用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方法。该方法创建Dispatcher类的对象,并且将FilterDispatcher配置的初始化参数传到对象中(详情请参考代码清单10),并负责Action的执行。然后得到参数packages,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另外三个固定的包和该参数进行拼接,分别是org.apache.struts2.statictemplate、和org.apache.struts2.interceptor.debugging,中间用空格隔开,经过解析将包名变成路径后存储到一个名叫pathPrefixes的数组中,这些目录中的文件会被自动搜寻。

代码清单9FilterDispatcher.init()方法

   publicvoid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throwsServletException {

       this.filterConfig = filterConfig;      

       dispatcher = createDispatcher(filterConfig);

       dispatcher.init();      

       String param = filterConfig.getInitParameter("packages");

       String packages ="org.apache.struts2.static template org.apache.struts2.interceptor.debugging";

       if(param !=null) {

            packages = param +" "+ packages;

       }

       this.pathPrefixes= parse(packages);

}

代码清单10FilterDispatcher.createDispatcher()方法

   protectedDispatcher createDispatcher(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

       Map<String,String> params =newHashMap<String,String>();

       for(Enumeration e = filterConfig.getInitParameterNames(); e.hasMoreElements(); ) {

           String name = (String) e.nextElement();

           String value = filterConfig.getInitParameter(name);

           params.put(name, value);

       }

       returnnewDispatcher(filterConfig.getServletContext(), params);

   }

   当用户向Struts2发送请求时,FilterDispatcherdoFilter()方法自动调用,这个方法非常关键。首先,Struts2对请求对象进行重新包装,此次包装根据请求内容的类型不同,返回不同的对象,如果为multipart/form-data类型,则返回MultiPartRequestWrapper类型的对象,该对象服务于文件上传,否则返回StrutsRequestWrapper类型的对象,MultiPartRequestWrapperStrutsRequestWrapper的子类,而这两个类都是HttpServletRequest接口的实现。包装请求对象如代码清单11所示:

代码清单11FilterDispatcher.prepareDispatcherAndWrapRequest()方法

分页查找(基于数据库存储过程)

三、实现小数据量和海量数据的通用分页显示存储过程

  建立一个web 应用,分页浏览功能必不可少。这个问题是数据库处理中十分常见的问题。经典的数据分页方法是:ADO 纪录集分页法,也就是利用ADO自带的分页功能(利用游标)来实现分页。但这种分页方法仅适用于较小数据量的情形,因为游标本身有缺点:游标是存放在内存 中,很费内存。游标一建立,就将相关的记录锁住,直到取消游标。游标提供了对特定集合中逐行扫描的手段,一般使用游标来逐行遍历数据,根据取出数据条件的 不同进行不同的操作。而对于多表和大表中定义的游标(大的数据集合)循环很容易使程序进入一个漫长的等待甚至死机。

  更重要的是,对于非常大的数据模型而言,分页检索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每次都加载整个数据源的方法是非常浪费资源的。现在流行的分页方法一般是检索页面大小的块区的数据,而非检索所有的数据,然后单步执行当前行。

  最早较好地实现这种根据页面大小和页码来提取数据的方法大概就是“俄罗斯存储过程”。这个存储过程用了游标,由于游标的局限性,所以这个方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后来,网上有人改造了此存储过程,下面的存储过程就是结合我们的办公自动化实例写的分页存储过程:

CREATE procedure pagination1

(@pagesize int,  --页面大小,如每页存储20条记录

@pageindex int   --当前页码

)

as

set nocount on

begin

declare @indextable table(id int identity(1,1),nid int)  --定义表变量

declare @PageLowerBound int  --定义此页的底码

declare @PageUpperBound int  --定义此页的顶码

set @PageLowerBound=(@pageindex-1)*@pagesize

set @PageUpperBound=@PageLowerBound+@pagesize

set rowcount @PageUpperBound

insert into @indextable(nid) select gid from TGongwen where fariqi >dateadd(day,-365,getdate()) order by fariqi desc

select O.gid,O.mid,O.title,O.fadanwei,O.fariqi from TGongwen O,@indextable t where O.gid=t.nid

and t.id>@PageLowerBound and t.id<=@PageUpperBound order by t.id

end

set nocount off

   以上存储过程运用了SQL SERVER的最新技术――表变量。应该说这个存储过程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分页存储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您也可以把其中的表变量写成临时 表:CREATE TABLE #Temp。但很明显,在SQL SERVER中,用临时表是没有用表变量快的。所以笔者刚开始使用这个存储过程时,感觉非常的不错,速度也比原来的ADO的好。但后来,我又发现了比此方 法更好的方法。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小短文《从数据表中取出第n条到第m条的记录的方法》,全文如下:

从publish 表中取出第 n 条到第 m 条的记录:
SELECT TOP m-n+1 *
FROM publish
WHERE (id NOT IN
(SELECT TOP n-1 id
FROM publish))

id 为publish 表的关键字

   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是精神为之一振,觉得思路非常得好。等到后来,我在作办公自动化系统(ASP.NET+ C#+SQL SERVER)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这篇文章,我想如果把这个语句改造一下,这就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分页存储过程。于是我就满网上找这篇文章,没想到,文章 还没找到,却找到了一篇根据此语句写的一个分页存储过程,这个存储过程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分页存储过程,我很后悔没有争先把这段文字改造成存储过程:

CREATE PROCEDURE pagination2
(
 @SQL nVARCHAR(4000),    --不带排序语句的SQL语句
 @Page int,              --页码
 @RecsPerPage int,       --每页容纳的记录数
 @ID VARCHAR(255),       --需要排序的不重复的ID号
 @Sort VARCHAR(255)      --排序字段及规则
)
AS

DECLARE @Str nVARCHAR(4000)

SET @Str='SELECT   TOP '+CAST(@RecsPerPage AS VARCHAR(20))+' * FROM ('+@SQL+') T WHERE T.'+@ID+'NOT IN
(SELECT   TOP '+CAST((@RecsPerPage*(@Page-1)) AS VARCHAR(20))+' '+@ID+' FROM ('+@SQL+') T9 ORDER BY '+@Sort+') ORDER BY '+@Sort

PRINT @Str

EXEC sp_ExecuteSql @Str
GO

  其实,以上语句可以简化为:

SELECT TOP 页大小 *

FROM Table1

WHERE (ID NOT IN

          (SELECT TOP 页大小*页数 id

         FROM 表

         ORDER BY id))

ORDER BY ID

  但这个存储过程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含有NOT IN字样。虽然我可以把它改造为:

SELECT TOP 页大小 *

FROM Table1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select top (页大小*页数) * from table1 order by id) b where b.id=a.id )

order by id

  即,用not exists来代替not in,但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二者的执行效率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

  既便如此,用TOP 结合NOT IN的这个方法还是比用游标要来得快一些。

  虽然用not exists并不能挽救上个存储过程的效率,但使用SQL SERVER中的TOP关键字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分页优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产生过大的记录集,而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到了TOP的优势,通过TOP 即可实现对数据量的控制。

  在分页算法中,影响我们查询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点:TOP和NOT IN。TOP可以提高我们的查询速度,而NOT IN会减慢我们的查询速度,所以要提高我们整个分页算法的速度,就要彻底改造NOT IN,同其他方法来替代它。

   我们知道,几乎任何字段,我们都可以通过max(字段)或min(字段)来提取某个字段中的最大或最小值,所以如果这个字段不重复,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 不重复的字段的max或min作为分水岭,使其成为分页算法中分开每页的参照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操作符“>”或“<”号来完成这个使命, 使查询语句符合SARG形式。如:

Select top 10 * from table1 where id>200

  于是就有了如下分页方案:

select top 页大小 *

from table1

where id>

      (select max (id) from

      (select top ((页码-1)*页大小) id from table1 order by id) as T

       )    

  order by id

   在选择即不重复值,又容易分辨大小的列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主键。下表列出了笔者用有着1000万数据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表,在以GID(GID是主 键,但并不是聚集索引。)为排序列、提取gid,fariqi,title字段,分别以第1、10、100、500、1000、1万、10万、25万、 50万页为例,测试以上三种分页方案的执行速度:(单位:毫秒)

页  码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
 60
 30
 76
 
10
 46
 16
 63
 
100
 1076
 720
 130
 
500
 540
 12943
 83
 
1000
 17110
 470
 250
 
1万
 24796
 4500
 140
 
10万
 38326
 42283
 1553
 
25万
 28140
 128720
 2330
 
50万
 121686
 127846
 7168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存储过程在执行100页以下的分页命令时,都是可以信任的,速度都很好。但第一种方案在执行分页1000页以上后,速度就 降了下来。第二种方案大约是在执行分页1万页以上后速度开始降了下来。而第三种方案却始终没有大的降势,后劲仍然很足。

  在确定了第三种 分页方案后,我们可以据此写一个存储过程。大家知道SQL SERVER的存储过程是事先编译好的SQL语句,它的执行效率要比通过WEB页面传来的SQL语句的执行效率要高。下面的存储过程不仅含有分页方案,还 会根据页面传来的参数来确定是否进行数据总数统计。

-- 获取指定页的数据

CREATE PROCEDURE pagination3

@tblName   varchar(255),       -- 表名

@strGetFields varchar(1000) = '*',  -- 需要返回的列

@fldName varchar(255)='',      -- 排序的字段名

@PageSize   int = 10,          -- 页尺寸

@PageIndex  int = 1,           -- 页码

@doCount  bit = 0,   -- 返回记录总数, 非 0 值则返回

@OrderType bit = 0,  -- 设置排序类型, 非 0 值则降序

@strWhere  varchar(1500) = ''  -- 查询条件 (注意: 不要加 where)

AS

declare @strSQL   varchar(5000)       -- 主语句

declare @strTmp   varchar(110)        -- 临时变量

declare @strOrder varchar(400)        -- 排序类型

 

if @doCount != 0

  begin

    if @strWhere !=''

    set @strSQL = "select count(*) as Total from [" + @tblName + "] where "+@strWhere

    else

    set @strSQL = "select count(*) as Total from [" + @tblName + "]"

end 

--以上代码的意思是如果@doCount传递过来的不是0,就执行总数统计。以下的所有代码都是@doCount为0的情况

else

begin

 

if @OrderType != 0

begin

    set @strTmp = "<(select min"

set @strOrder = " order by [" + @fldName +"] desc"

--如果@OrderType不是0,就执行降序,这句很重要!

end

else

begin

    set @strTmp = ">(select max"

    set @strOrder = " order by [" + @fldName +"] asc"

end

 

if @PageIndex = 1

begin

    if @strWhere != ''  

    set @strSQL = "select top " + str(@PageSize) +" "+@strGetFields+ "  from [" + @tblName + "] where " + @strWhere + " " + @strOrder

     else

     set @strSQL = "select top " + str(@PageSize) +" "+@strGetFields+ "  from ["+ @tblName + "] "+ @strOrder

--如果是第一页就执行以上代码,这样会加快执行速度

end

else

begin

--以下代码赋予了@strSQL以真正执行的SQL代码

set @strSQL = "select top " + str(@PageSize) +" "+@strGetFields+ "  from ["

    + @tblName + "] where [" + @fldName + "]" + @strTmp + "(["+ @fldName + "]) from (select top " + str((@PageIndex-1)*@PageSize) + " ["+ @fldName + "] from [" + @tblName + "]" + @strOrder + ") as tblTmp)"+ @strOrder

 

if @strWhere != ''

    set @strSQL = "select top " + str(@PageSize) +" "+@strGetFields+ "  from ["

        + @tblName + "] where [" + @fldName + "]" + @strTmp + "(["

        + @fldName + "]) from (select top " + str((@PageIndex-1)*@PageSize) + " ["

        + @fldName + "] from [" + @tblName + "] where " + @strWhere + " "

        + @strOrder + ") as tblTmp) and " + @strWhere + " " + @strOrder

end

end  

exec (@strSQL)

GO

  上面的这个存储过程是一个通用的存储过程,其注释已写在其中了。

  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查询最后几页的时候,查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9秒;而用其他存储过程,在实践中就会导致超时,所以这个存储过程非常适用于大容量数据库的查询。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上存储过程的解析,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示,并给工作带来一定的效率提升,同时希望同行提出更优秀的实时数据分页算法。

static 用法详解

一、static

  请先看下面这段程序:

  public class Hell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
      System.out.println("Hello,world!");   //(2)
    }
  }

 看过这段程序,对于大多数学过Java 的从来说,都不陌生。即使没有学过Java,而学过其它的高级语言,例如C,那你也应该能看懂这段代码的意思。它只是简单的输出“Hello,world”,一点别的用处都没有,然而,它却展示了static关键字的主要用法。

  在1处,我们定义了一个静态的方法名为main,这就意味着告诉Java编译器,我这个方法不需要创建一个此类的对象即可使用。你还记得你是怎么运行这个程序吗?一般,我们都是在命令行下,打入如下的命令:

javac Hello.java
java Hello
Hello,world!

这就是你运行的过程,第一行用来编译Hello.java这个文件,执行完后,如果你查看当前,会发现多了一个Hello.class文件,那就是 第一行产生的Java二进制字节码。第二行就是执行一个Java程序的最普遍做法。执行结果如你所料。在2中,你可能会想,为什么要这样才能输出。好,我 们来分解一下这条语句。(如果没有安装Java文档,请到Sun的官方网站浏览J2SE API)首先,System是位于java.lang包中的一个核心类,如果你查看它的定义,你会发现有这样一行:public static final PrintStream out;接着再进一步,点击PrintStream这个超链接,在METHOD页面,你会看到大量定义的方法,查找println,会有这样一行:

public void println(String x)。

  好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那样调用了,out是System的一个静态变量,所以可以直接使用,而out所属的类有一个println方法。

静态的代码块

        用static修饰的自由代码块与类相关的,而不是与实例相关的,在类被加载时执行,通常用于初始化静态变量

静态方法

  通常,在一个类中定义一个方法为static,那就是说,用类名而无需本类的对象即可调用此方法。如下所示:

class Simple{
   static void go(){
     System.out.println("Go...");
   }
}
public class Ca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imple.go();
  }
}

调用一个静态方法就是“类名.方法名”,静态方法的使用很简单如上所示。一般来说,静态方法常常为应用程序中的其它类提供一些实用工具所用,在Java的类库中大量的静态方法正是出于此目的而定义的。

静态变量

  静态变量与静态方法类似。所有此类实例共享此静态变量,也就是说在类装载时,只分配一块存储空间,所有此类的对象都可以操控此块存储空间,当然对于final则另当别论了。看下面这段代码:

class Value{
  static int c=0;
  static void inc(){
    c++;
  }
}
class Count{
  public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System.out.println(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Value v1,v2;
    v1=new Value();
    v2=new Value();
    prt("v1.c="+v1.c+"  v2.c="+v2.c);
    v1.inc();
    prt("v1.c="+v1.c+"  v2.c="+v2.c); 
  }
}

  结果如下:

v1.c=0  v2.c=0
v1.c=1  v2.c=1

由此可以证明它们共享一块存储区。static变量有点类似于C中的全局变量的概念。值得探讨的是静态变量的初始化问题。我们修改上面的程序:

class Value{
  static int c=0;
  Value(){
    c=15;
  }
  Value(int i){
    c=i;
  }
  static void inc(){
    c++;
  }
}
class Count{
  public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System.out.println(s);
  }
    Value v=new Value(10);
    static Value v1,v2;
    static{
      prt("v1.c="+v1.c+"  v2.c="+v2.c);
      v1=new Value(27);
      prt("v1.c="+v1.c+"  v2.c="+v2.c);
      v2=new Value(15);
      prt("v1.c="+v1.c+"  v2.c="+v2.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unt ct=new Count();
    prt("ct.c="+ct.v.c);
    prt("v1.c="+v1.c+"  v2.c="+v2.c);
    v1.inc();
    prt("v1.c="+v1.c+"  v2.c="+v2.c);
    prt("ct.c="+ct.v.c);
  }
}

运行结果如下:

v1.c=0  v2.c=0
v1.c=27  v2.c=27
v1.c=15  v2.c=15
ct.c=10
v1.c=10  v2.c=10
v1.c=11  v2.c=11
ct.c=11

 这个程序展示了静态初始化的各种特性。如果你初次接触Java,结果可能令你吃惊。可能会对static后加大括号感到困惑。首先要告诉你的 是,static定义的变量会优先于任何其它非static变量,不论其出现的顺序如何。正如在程序中所表现的,虽然v出现在v1和v2的前面,但是结果 却是v1和v2的初始化在v的前面。在static{后面跟着一段代码,这是用来进行显式的静态变量初始化,这段代码只会初始化一次,且在类被第一次装载 时。如果你能读懂并理解这段代码,会帮助你对static关键字的认识。在涉及到继承的时候,会先初始化父类的static变量,然后是子类的,依次类 推。

  通常一个普通类不允许声明为静态的,只有一个内部类才可以。这时这个声明为静态的内部类可以直接作为一个普通类来使用,而不需实例一个外部类。如下代码所示:

public class StaticCl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erCls.InnerCls oi=new OuterCls.InnerCls();
  }
}
class OuterCls{
  public static class InnerCls{
    InnerCls(){
      System.out.println("InnerCls");
    }
   }
}

  输出结果会如你所料:

InnerCls

N皇后问题(很快,保存下)

   1. import java.util.Calendar; 
   2.  
   3. public class Queen { 
   4.  
   5. public static int sum = 0, upperlimit = 1; 
   6.  
   7. public static void compute(int row, int ld, int rd); { 
   8.  
   9. if (row != upperlimit); { 
  10. int pos = upperlimit & ~(row | ld | rd);
  11. while (pos != 0); { 
  12.  
  13. int p = pos & -pos; 
  14. pos -= p; 
  15. compute(row + p, (ld + p); << 1, (rd + p); >> 1); 
  16. } 
  17.  
  18. } else 
  19. sum++; 
  20. } 
  21.  
  2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3. Calendar start; 
  24. int n = 8; 
  25.  
  26. if (args.length > 0); 
  27. n = Integer.parseInt(args[0]);
  28. start = Calendar.getInstance();
  29. if ((n < 1); || (n > 32);); { 
  30. System.out.println(" 只能计算1-32之间\n");
  31. return; 
  32. } 
  33. System.out.println(n + " 皇后\n");
  34. upperlimit = (upperlimit << n); - 1; 
  35. compute(0, 0, 0);; 
  36. System.out.println("共有" 
  37. + sum 
  38. + "种排列, 计算时间" 
  39. + (Calendar.getInstance();.getTimeInMillis(); - start 
  40. .getTimeInMillis();); / 1000 + "秒 \n");
  41. } 
  42.  
  43. } 




Host by is-Programmer.com | Power by Chito 1.3.3 beta
Butterfly Theme | Design: HRS Hersteller of mobile Hundeschule.